2025年9月1日至9月6日,北京交通大学“砼心童行”实践团赴云南文山州富宁县阿用乡那柳村那哈小学开展了为期六天的公益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公益未来项目资助,属于2025公益未来·露露乐蒙青少年赋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砼心童行”实践团由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1名指导老师,9名本科学生组成,2015年交大土建学院杨丽辉、卢文良老师与其研究生团队,在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的支持下,在那哈小学当地建造富宁桥,解决了人民日报曾报道的,当地200余名那柳村小学生上学难和1600余名村民过河难的问题。目前那哈小学共有8名老师、82名学生,学生以苗族、壮族为主,大部分为留守儿童,学校环境艰苦、师资紧缺,这次交大青年们再次回到了那哈,完成这场跨越十年的教育接力。
六天的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化身小老师,开展了“提升社交能力、关爱心理健康、涵养爱国情怀、增强科学素养”四方面课程,用“大风吹”、“彩虹夸夸会”、“画出未来”等活动,助力孩子们跨越社交羞涩,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胆怯到自信的蜕变;用“民族舞”、“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帮助孩子们提高身体素质,注重团队配合;举办主题升旗仪式、集体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革命电影《闪闪的红星》”,缅怀历史,涵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开设物理、化学实验课,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探索精神......
实践活动受到那哈小学老师、孩子们的一致好评,实践团秉持“在运动中坚韧,在社交中融入,在心灵疗愈中成长”的服务理念,建立“一条主线、双向赋能、三个维度、四座桥梁、五门课程”的 12345短期服务体系,以期实现短期内打开孩子心扉、丰富课余生活、提升社交能力,建立感恩意识的目标,以“自我认知、探索世界、户外实践、情感表达、创意输出”为主线,实践地与实践团双向赋能,互相提供自身的教育价值,从“运动、心理、社交”三个维度入手,为那哈小学儿童搭建”心灵、社交、运动、价值观“四座桥梁。
未来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将继续关注那哈小学教育情况和儿童发展情况,持续跟踪,建立长效双向赋能机制,用爱心和行动继续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共同见证每一个生命的精彩绽放!(北京交通大学李云飞邢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