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硕果盈枝,菲勒普萨拉什站的铁道线上一片繁忙。光电缆在中铁电气化局通信专业建设者们的手中缓缓舒展,一寸寸没入雨后湿润的土壤,它们承载着整条铁路的“心跳”——数据在这里奔流,指令在此处交汇,沉默的钢轨因它而有了灵动的脉搏。
匠心细琢铸精品
光电缆敷设是通信工程的“血管手术”,匈塞铁路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分部通信专业负责正线约72公里、近600公里的敷设任务。电气化人严阵以待,力求以毫厘不差的施工,让这条百年轨道脉动新生。
击鼓催征,奋辑扬帆。2023年6月27日,在绍鲍德萨拉什至菲勒普萨拉的轨道区间,首次电缆敷设正式拉开序幕。通信专业团队手持图纸仪器,在田野与铁路沿线反复校准,确保每一寸电缆路径分毫不差。通过直埋工艺,让光电缆敷设任务既满足欧盟标准,又融入中国效率,有效应对复杂地形限制。
“这活儿不光得快,还得细,得琢磨着来,不能瞎干。”光缆接续班组李坚说道。由于肖罗克莎尔到多瑙豪劳斯蒂段线路上挖电缆沟无法展开,为保证工期进度,项目团队采用了正式工程中的架空方式作为临时过渡方案,最终成功实现了光缆贯通,这种灵活应变的策略,不仅解决了施工难题,更为后续的调试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
从室外电缆敷设到室内排线布线,中铁电气化局的建设者们将较真进行到底。“我们不仅要装得对,还要装的快,更要装的好。”现场负责人张来语气坚定。走进基什孔哈佐样板段的通信机房,映入眼帘的是横平竖直的缆线,它们分层走线,全部入槽入管,线路转角处弧度圆润,吊架与缆线齐整划一。
线卡绑扎缆线的方式堪称巧妙,如同搭积木般便捷。新增缆线时,无需拆除扎带,直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线卡即可,线卡间距相同,分层平整,方向一致,既规范又美观。缆线进入柜体时,采用蛇形绕管固定,施工便捷高效、工艺美观。每一根缆线都像是被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为通信机房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运筹帷幄强管理
匈塞铁路不仅是技术的试验场,更是跨国协作的联合演练场。中方14名骨干与4名匈牙利工程师组成的指挥部,指挥着140名当地分包商工人,在72公里的战线上展开协同施工。
“作为中国第一个进入欧洲市场的铁路通信系统集成项目,这里没有模板可以照抄照搬”。通信专业经理葛永兴是通信施工的“总指挥”——他拒绝思维定式,将国内经验和匈牙利铁路施工实际融合,策划施工方案,总结归纳经验。“施工策划可不是小事,得实实在在地结合工程实际,拿出可行的方案,绝不能敷衍了事。这策划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施工能不能顺利推进,项目能不能盈利。”在设计初期,葛永兴便带领通信团队深入了解匈塞两国的铁路通信需求,与项目各方充分沟通,制定详尽的技术方案和实施计划。通信专业实行“按站划片,按组分工”的组织方式,设备未到场时,他提前组织人员提前了解现场;进场施工前,许可办理的流程繁琐,但通信团队以“提前预判、分步击破”的策略,迅速扫清障碍;工期吃紧时,便抽调精干力量支援关键工点,打好区域协同战。
接口管理更是一场硬仗,通信专业与房建、信号、电力等十余个专业交叉作业,稍有不慎就会就可能引发“连环延误”。中铁电气化局项目部为此编制接口管理方案,将每处预埋管、每个雨棚接口的对接精确到位,加强沟通与站前单位沟通,实现连环有效作业。
细节之处见真章。“安全质量不是口号,是要提前埋进每一道工序里。”通信专业副总工张晓东每天收工前,各施工单元负责人必须汇报进度,秉持发现“问题不过夜”原则,及时协调,形成问题库和施工日报,严格盯控遗留问题闭环管理。他坚持将安全质量关口前移,大到设备整体布局规划、线缆规格走向设计、防火硬隔离,小到用电接入端子、用电方式、成品保护都在工作被梳理得井井有条。
每周三次的会议,是紧张工期下的”助推器“——中国中铁匈塞项目经理部的督导会紧盯进度红线,把工期拆解成七日作战图;中铁电气化局的复盘会铺开问题清单,用红笔勾销技术堵点;分包商碰头会更像前线指挥部,图纸与施工日志堆成小山,争议在咖啡凉透前达成妥协。矛盾被投影到白墙:匈方预埋管标高偏差、雨棚结构与线槽冲突、既有电缆标识模糊……每个问题贴上标签,责任人与解决时限跃然纸上,施工障碍被逐一破解,那些曾经让人头疼的矛盾,如今都化作施工日志里醒目的“已完成”。
攻坚克难显担当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在这片多瑙河畔的土地上,每一位建设者都是匠心筑梦的奋斗者。
“再往左一点,慢着,多了!”通信专业队长李金的声音格外响亮,施工人员在他的指挥下紧密配合。2024年4月19日,陶克肖尼站组立了匈塞铁路中方段落第一座GSM-R铁塔开始组立。重达数吨的铁塔,每一根塔材都需要精确到毫米级,随着一个个部件精准拼接,铁塔逐渐高耸。到了安装塔顶设备的时候,风突然大了起来,给施工增加了难度。但建设者们没有退缩,经验丰富的登高工人系好安全带,背着工具,一步步爬上高耸的铁塔,在风中稳稳地操作着,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与风中的沙尘混在一起。经过数小时的艰苦努力,第一座铁塔刺破苍穹,35米高的塔身映着朝霞,与云端相接,而像这样的基站,匈塞铁路中方段共设立了8个。
新建GSM-R系统需要与欧盟既有设施连接,面临着工程量大、技术复杂的双重考验,而与原厂家的技术对接难题,更是像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横亘在建设者们的面前,成为了通信团队施工的“烫手山芋”——业主现有的GSM-R设备由控创和诺基亚提供,但由于中国华为提供的GSM-R设备在匈牙利从未使用过,业主认为双方缺乏对接经验,兼容性测试复杂,可能导致工程延期,更希望选用诺基亚的设备以规避风险。
“我们推着时间跑,时间才不会拖着尾巴走!”通信团队深知此事拖不得,将此事层层上报,中国中铁匈塞铁路建设团队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邀请华为技术专家与业主高管进行面对面沟通,通过数据对比和实际案例展示,证明华为设备在性能、稳定性和扩展性上的卓越表现。另一方面,通信团队主动提出在匈牙利本地搭建测试环境,模拟华为设备与原厂家系统对接场景,通过为期6个月的140余项测试,项目团队与业主工程师一起验证了对接的兼容性。
在关键的决策时刻,2024年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展盛大开幕,为中国产品提供了绝佳的展示平台。项目团队巧妙地将中国设备在欧洲的成功案例与匈牙利铁路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现场演示和详细的技术讲解,展现了中国产品的出色性能和可靠品质,这种“眼见为实”的方式,让业主看到了项目团队的诚意,成功让中国GSM-R设备落地欧盟。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7月18日,GSM-R系统BSC设备与既有核心网对接成功,并打通本项目BSC测试中的第一通电话,通信专业施工建设再提速。
此外,通信专业经理葛永兴根据匈塞铁路的施工特点总结经验,坚持创新与突破,提出科研课题《基于匈塞铁路GSM-R系统集成一体化站点设计施工综合技术研究》,聚焦于匈塞铁路GSM-R系统实施时面临的难点,打破当地传统站点建设模式遭遇空间局促、施工低效的双重困境,将无限BBU、电源、传输、安防、环境监控和空调设备集成在一体化机柜中,有效利用有限空间,并通过设备预安装及调试技术、预制化布线,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并在匈塞铁路实际应用。该课题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此课题成果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可在其他项目推广。
有梦不觉天涯远,沧笙踏歌再向前。此刻,钢轨下的光缆与空中的电波,已织成一张无形巨网——它既承载着欧盟标准,也烙刻着中国方案的精密刻度。从电缆入地到数据传输,中国建设者用工艺之精、组织之密、攻坚之勇,用穿透山海的技术积淀,在异国土地上筑起一条“数字丝路”,让中欧连接的脉搏跳动得更加强劲。(作者: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项目 陆广)
中铁电气化局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通信基站
中铁电气化局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通信专业员工正在进行光缆接续
中铁电气化局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通信专业员工正在进行光纤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