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热浪蒸腾,却丝毫抵挡不住我们团队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浪潮中传承粤语文化的热忱。在珠海科技学院创新实践志愿服务队与云东海街道映海南社区的紧密联动下,我们怀揣着让粤语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使命,走进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街道,开启了一场以“粤语文化节”为主题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播的实践,更是对“百千万工程”中“文化赋能乡村”理念的生动践行,让粤语这一承载着岭南历史与乡愁的文化瑰宝,在城乡互动中薪火相传。
一、锚定坐标:“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中的文化传承使命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深入推进,让城乡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而文化传承正是筑牢城乡精神纽带的核心要义。在三水这片兼具乡村底蕴与城市活力的土地上,粤语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维系地域认同、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基因。活动筹备阶段,云东海街道映海南社区的工作人员就多次强调:“在城乡要素加速流动的今天,传扬粤语文化就是守住三水人的文化根脉,这是‘百千万工程’中‘文化铸魂’的重要一环。”这句话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粤语文化传承绝非孤立的文化保护行为,而是融入“百千万工程”、服务城乡融合的重要实践。
二、文化浸润:百千万语境下的粤语传承实践
在“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我们摒弃了传统单向灌输的传播模式,转而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体验场景,让居民在深度参与活动中感受粤语文化的魅力,让粤语成为城乡居民共通的“文化语言”。这些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更是“百千万工程”中“文化惠民”理念的具体落地,让粤语文化在城乡融合中焕发新的生机。
粤语影视台词模仿秀环节,精选了《外来媳妇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等反映岭南城乡生活变迁的经典剧集片段。这些作品中既有乡村的质朴人情,也有城市的市井烟火,剧中的台词更是浓缩了岭南人的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当屏幕上出现“做人最紧要系开心”这句家喻户晓的台词时,现场的老人、青年与孩子不约而同地跟读,不同年龄层、不同生活背景的参与者在这句简单的台词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粤语猜猜猜环节以“城乡生活对话”为核心,巧妙融合了乡村的农耕文化与城市的现代生活元素,成为活动中最具烟火气的文化解码现场。岭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让参与者在竞猜中感受粤语文化在城乡融合中的生命力。不仅让城市青年了解了乡村的传统智慧,也让农村老人看到了粤语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命力。
粤语歇后语与绕口令环节则深挖粤语文化的艺术魅力与历史底蕴。“和尚担遮——无法(发)无天”等歇后语,承载着岭南水乡的民俗记忆;“石狮子,涩狮子,狮子涩,涩狮子”等绕口令,则展现了粤语在现代语境中的灵活运用。这种将粤语与地方史结合的传承方式,让青少年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这正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中“文化创新与传承”理念的生动体现。
粤语快问快答环节聚焦“粤语与地域认同”,通过贴近城乡生活的题目设置,让参与者在竞答中夯实粤语基础,感受粤语在维系地域情感中的重要作用。参与者道出了粤语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维系文化认同的重要价值——无论生活场景如何变化,粤语始终是连接地域情感的纽带。
兑奖处前,孩子们攥着盖满印章的卡片雀跃排队。“姐姐,我要呢个公仔!”稚嫩的粤语刚落,工作人员便用粤语回应:“好叻仔,呢个俾你~” 简单的对话里,粤语从游戏用语变成生活表达。家长们笑着鼓励孩子多说粤语兑奖,这份互动让文化传承在欢笑中悄然延续,成为活动温暖的收尾。
(三)活动成效与展望
此次“粤语文化节”活动的成功举办,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中文化传承路径的一次有效探索。它打破了文化传承“小众化”“静态化”的局限,转而成为“大众化”“动态化”的文化实践,让粤语文化从“需要保护的遗产”变成“人人可参与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活动探索出了“文化赋能乡村”的具体路径——通过粤语文化传承,增强了乡村的文化吸引力,让本土居民更有文化自信,让外来人才更愿扎根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精神动力;同时,乡村的鲜活文化资源也反哺了城市,为城市文化注入了乡土气息与历史底蕴,实现了城乡文化的互补共生。
粤语文化承载着岭南人的乡愁与记忆,连接着乡村的过去与未来,更维系着城乡融合的精神纽带。我们坚信,随着“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深入推进,粤语文化必将在城乡互动中薪火相传,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城乡融合的情感纽带、岭南文化的闪亮名片,让这份独特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沃土中永远绽放光彩。
作者:李家韵、邹怡静、梁文昊、黎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