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深度报道

抓住长江经济带机遇 推进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抓住长江经济带机遇  推进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内容摘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

  
抓住长江经济带机遇

  推进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内容摘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贵州属于长江上游地区,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大力推进乌江经济带建设。
 

  关 键 词:长江经济带战略 乌江经济带 对策建议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对于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给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带来机遇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两翼”,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三极”,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国家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4%。总人口约5.99亿人,占全国的42.9%。按上、中、下游划分,下游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中游地区包括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上游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四省市,面积约113.74万平方公里,占长江经济带的55.4%。长江支流展延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浙江、广西、广东、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长江流域土地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8.8%。

  到2030年,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水脉畅通、功能完备的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全面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

  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省市,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国土面积虽然只占全国的21.4%,但集聚了42.8%的人口,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引擎作用。长江经济带东有长三角城市群,西为中西部广阔腹地,市场需求潜力和发展回旋空间巨大。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不确定性增多,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三大城市群,使之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实施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的创新示范带。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和生物基因宝库,流域内动植物千姿百态,珍稀水生生物十分宝贵,生物多样性居我国七大流域之首。长江也是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年均水资源总量9960亿立方米。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河湖湿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0%。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构建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之成为实施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的创新示范带。

  培育新动能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长江经济带科教资源富集,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占全国的43%,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的46.7%,有效发明专利数占全国40%以上。长江沿线集聚了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9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90个国家级高新区、16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67个企业技术中心,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区域人才、智力密集优势,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大力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使之成为培育新动能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合作的协调发展带。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资源、环境、交通、产业基础等发展条件差异较大,中游、上游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分别为下游的60.3%和49.2%,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上中下游地区比较优势,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之成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给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带来机遇:

  一是河运交通便捷。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理论上可以通航万吨河轮,运量比铁路大,价格也比铁路低。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流域面积广阔,不仅有赣江、汉江、湘江等支流,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二是资源优势明显。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三是产业优势突出。长江经济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

  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五是城市市场广阔。沿江九省市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而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二、抓住长江经济带机遇,推进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优势突出
 

  乌江经济带发展条件:

  一是乌江横贯四省,经济带处长江经济带上游的黄金水道。发源于贵州西部威宁县乌蒙山东麓乌江,为贵州省第一大河 ,是贵州的“母亲河” ,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历来是贵州最重要的水上通道之一,流域跨云、贵、渝、鄂四省的46县市,总流域面积87900平方公里。乌江干流从河源到河口全长1037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50立方米每秒,天然落差2123.5米,平均比降2.05%。贵州省境内河长802+72.1/2公里(川黔界河段72.1公里),落差1979+45/2(界河段56米),出省境处多年平均流量1295立方米每秒。流量充沛,流态稳定,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乌江流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四个省的50个县市,其中贵州省有39个县市,包括省会贵阳市、历史名城遵义市、煤炭中心六盘水市、水城特区及黔西北重镇毕节市的七星关区等,流域边缘有六枝特区和安顺市。

  二是乌江流域地下宝藏丰富,横贯贵州西部中部东北部。范围包括威宁、水城、纳雍、织金、六枝、普定、清镇、安顺、平坝、贵阳、赫章、毕节、大方、黔西、金沙、汇川、播州、红花岗、湄潭、凤冈、务川、正安、道真、绥阳、余庆、息烽、修文、开阳、印江、石阡、沿河、思南、德江、瓮安、福泉、龙里、贵定、松桃、施秉、镇远等39个县、市、特区。傍河城镇村寨85处,其中有县城2座即思南、沿河、较大市镇38处(上游段21处,中下游段17处)。乌江流域地下宝藏丰富。在贵州省内,上游有六盘水大煤田、织纳大煤田、织金磷矿和铝土矿、赫章的锌、铅、铁矿等;中游有清镇、修文一带大型铝土矿、开阳大型磷矿、瓮安福泉大型磷矿、松桃、遵义锰、磷矿、铝土矿、开阳汞矿及稀重金属矿等;下游有务川汞矿。矿产中以煤的分布面最广,省境流域内各县都有煤矿出露。

  乌江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于农作物生长,但耕地分散,山高水低,土多田少,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天然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匀,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生长期对水的要求,影响农业的高产稳收。流域内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和薯类等粮食作物,有油菜、烤烟、茶叶、花生等经济作物,还有生漆、桐油、药材、银耳、水果等特产。上游威宁、赫章一带高原地区,畜牧业较发达,遵义一带蚕丝生产较早。

  三是乌江区域经济优势重要,经济发展潜力无限。乌江流域在贵州省境内的交通,以贵阳市为中心,有川黔、渝黔、贵昆、黔桂、湘黔等铁路沟通全国各地,省际公路干线川黔、滇黔、黔桂、湘黔、川湘、川滇东路等穿越流域;县、区际公路网已形成;有乡、村公路衔接,民航有贵阳龙洞堡机场和市州支线机场,有班机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昆明、重庆等地。乌江在余庆大乌江以下,木船和季节性机帆船可通行至河口,航程314公里,是贵州东北部与川、鄂等省联系的水运通道。

  乌江流域在贵州省境内的部分,有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清镇工业区、开阳磷矿区等工业基地,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化肥、机械制造、电子、轻工、建材等工业都较发达。六盘水市和瓮(安)福(泉)地区是省内开发重点。经济发展潜力空间无限。
 

  三、抓住长江经济带机遇,推进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条件具备

  乌江经济带,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是一个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毕节、铜仁6个地级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民族自治州。有50个县、11个民族自县、10个县级市、16个市辖区和1个特区,行政区划面17.6万平方公里,其中民族自治地方辖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65万人,城镇口比重55.94%。全省有汉、苗、布依、土家、侗、彝等18个世居民族。据2020年贵州省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6.44%。

  人类历史悠久。乌江经济带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地上栖息繁衍。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单位。清雍正年间,贵州辖区地域基本形成。贵州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30-1936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及红二、红六军团等先后贵州开展革命活动,建立红色政权组织;1935年1月中共政治局在贵州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1949年11月15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省会贵阳,翻开了贵州历史发展篇章。

  自然风光优美。乌江经济带地势西高东低、是喀斯特地貌发有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铜仁梵净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地。奇山秀水、瀑布峡谷、溶洞石林等构成了迷人的天然公园。目前,贵州有黄果树大瀑布、龙宫、马岭河大峡谷、黎平侗乡等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赤水桫椤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

  气候舒适宜人。乌江经济带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雨热同季。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其中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6℃,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省会贵阳市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文化丰富多彩。乌江经济带民族民俗文化保护较为完整,侗族大歌、苗族飞歌享誉海内外。阳明文化、夜郎文化、屯堡文化、土司文化独树一帜。明代王阳明谪居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城),成就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是红色文化的圣地,红军长征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中央红军创下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经典战例,特别是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资源禀赋良好。能源资源优势明显。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水能资源居全国第6位,能源资源具有“水火互济”优势,为发展火电,实施“西电东送”和发展煤化工业提供了资源保障。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含亚矿种)137种,其中88种探明了资源储量,重晶石、汞矿、锰矿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一。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野生动物1000多种,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0多种;药用植物约4000多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道地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之美誉。天麻、杜仲、黄连、吴萸、石斛等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珍稀植物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银杉、珙桐、桫椤、贵州苏铁等15种。

  区位优势明显。乌江经济带是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必经地。高速铁路通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川渝滇,贵南高铁建成运营、实现与周边省会城市高铁直连全覆盖;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784公里;通航机场实现市州全覆盖,贵阳机场通航城市上百个。
 

  四、抓住长江经济带机遇,推进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第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为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乌江经济带新未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乌江经济带实践新篇。

  第二,积极做好顶层设计,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乌江流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认真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思想,在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至上而下合理分配各级城乡建设用地指标。针对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把乌江流经过的市(州)县(区),以保护好乌江流域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旅游文化发展用地指标,合理有效开发乌江经济带沿江流游资源。

  第三,开展流域生态保护,谱写乌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一是开展乌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通过治理,解决水环境问题。二是实施乌江流域生态补偿。对水质不达标的属地政府收缴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水污染治理工程和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项目;实施河流域生态补偿,主要用于流域治理。三是整治乌江流域周边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贵州省生态环境厅下达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和贵阳市“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农村污水治理任务。对乌江流域沿线已划入自然保护地的,严格保护,不得进行开发性、生产性的建设活动;对于自然保护地外的其他林业资源,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遵循生态优先、分级管理、严格保护、科学经营、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助推乌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化发展。乌江流域山高谷深,江流湍急,两岸碧峰耸峙,有众多奇特的山体、峰丛、怪石、穿洞、飞瀑,诗情画意的山水韵味随处可寻,吊脚楼、古镇、老街、古巷、历史文化遗迹处处可见,组合成极富诗情画意的江峡风光,乌江文化旅游得天独厚。一是组织实施《千里乌江休闲度假旅游总体规划》。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支持打造安顺黄果树、荔波小七孔等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推动贵阳、安顺等地建设一流旅游城市,形成优势互补、特色彰显、有序开发的旅游发展格局。二是深挖目标市场,加强旅游项目推介。推进文旅、酒旅、农旅、体旅、康旅、桥旅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改造升级景区及配套设施,补齐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短板弱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旅游安全,营造良好旅游消费环境。

  第五,强化保障有力,为乌江经济带发展建设提供坚强支撑。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建议由有关行政部门统筹全局,高位协调,牵头推进跨行政区域的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高决策效率,增强执行力度。协调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大事项,汇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制定出台乌江经济带长保护法规,配套出台或修订乌江水资源、岸线、土地利用等专门法律法规,形成完备的涉及乌江经济带保护和发展的法律体系,严格规范和约束各类主体开发和利用乌江的行为。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对乌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等,可由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大胆探索乌江经济带有效解决市场统一问题,避免出现区域间比拼优惠政策、大搞“政策洼地”的无序竞争,遵循“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路径。乌江经济带初期不均衡发展到一定阶段实行均衡发展的战略。

  第六,构建乌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机制,统筹空间经济布局。强化经济带内的区域协作和区际联系,弱化带内竞争,加强跨省合作,打造长江经济共同体。乌江经济带市州、县区打破以往区域竞争各自为阵的陈旧观念,用全局的、长远的眼光看待乌江经济带的未来发展,把乌江经济带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来看待,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乌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机制等。具体协调内容可以包括投资项目的区域布局调整、投资资金的区域分配、专项转移支付的区域调整、产业的区域转移、共同市场的培育、生态利益的跨区域补偿等。区域协调机制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共同的目标,出台相应的各项政策制度甚至法规来实现,通过区域协调机制加强整个乌江经济带内各类资金、技术要素、项目布局的空间统筹,强化乌江经济带的经济和生态的一体化联系,进而实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共同发展。

  第七,积极推动乌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乌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从乌江经济带的城市化水平来看,城市化水平不高。未来要重点抓好乌江经济带城市群、上中下游城市群和对接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产业结构同构化严重,城市群内部生产力布局不合理,要素流动不畅,产业整合难度较大。一是明确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尤其要重点明确贵阳和市(州)这9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把这9城市作为乌江经济带内最重要的增长极进行培育;二是加大乌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群之间的城际合作,在人才、资金、市场、交通等方面加强政策协调,着力消除行政壁垒,通过发展以城市群乌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经济协调增长,齐头并进;三是乌江经济带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陈  政)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17-13825-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